上春山 趣学习

发布日期:2025-05-25 03:40    点击次数:71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上春山 趣学习

——恩施市教育系统开展春假实践活动纪实

全媒体记者 杨梦蝶 通讯员 易继兵 邓青婧 梁 琼

今年春季学期,恩施市10万名中小学生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春假实践活动。

这一由恩施市教育部门精心组织的“成长留白期”,深度践行“双减”政策,积极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各校在传承土(家)苗文化、开展劳动实践、推动科技创新教育等多方面发力,提供了亮眼的“恩施样本”。

深耕土(家)苗文化

筑牢民族精神根基

传承和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恩施市是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春假实践活动中,各校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宝藏,打造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新范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学生走进允曦文化西兰卡普制作基地,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挑花技艺。为让这一古老技艺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中,教师们付出诸多努力:提前与非遗传承人建立联系,搭建起“师徒制”传承桥梁,并开发出《土家织锦》等非遗课程。在前往制作基地前,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兴趣。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土家织锦蕴含的祖先智慧,体会用经纬线记录历史的独特魅力。

全市38所学校与非遗传承人紧密合作,让原本陈列在博物馆展柜里的传统文化真切地走进学生的掌心,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小学学生杨程梁采茶时,对侗族“藤条式”管理法产生疑问。班主任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将其拍摄成短视频,在“土家文化传承”主题班会上引发热烈讨论。

这背后是教师们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精心策划。在日常教学中,他们注重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通过组织各类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民族文化奥秘。同时,积极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讲述民族文化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在生动讲述中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文博程在中药店制作驱蚊香囊时,发现香囊配方里的“黄精”“黄连”是课本里学过的中药材。这一小发现,正是学科融合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春假活动前,教师们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带着学科知识去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当文博程有了上述发现后,教师鼓励他将发现写成科学小论文,进一步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种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科素养提升的双赢。

投身劳动实践

培育时代担当新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恩施市精心组织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全方位引领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棋胜茶厂,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715班的亲子家庭共同体验了“茶农一日”。

活动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劳动安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茶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一杯恩施玉露背后所凝聚的辛勤付出。教师还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与学生共同体验劳动,让“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学生们亲身经历后的深刻感悟。

恩施市崔家坝镇小学201班的侯春雨跟着奶奶采茶时,发现茶叶的“一芽一叶”标准与课本里的农业知识高度吻合。这一发现源于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春假前,教师们布置与农业知识相关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侯春雨完成茶园数学调查报告后,教师积极为其提供展示平台,该报告不仅获得学校科技节一等奖,还被当地茶企采纳为培训教材。这一过程中,教师们不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恩施市四维街小学501班的“上春山趣采茶”活动别出心裁,学生们通过茶叶称重和收益计算,完成了一场生动的经济学实践。该校教师蒲佳麒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

教师们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将多种学科知识融入劳动实践。通过组织类似活动,学生们在劳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提高了综合素养,使劳动教育变为实实在在的成长体验。

在恩施市教育系统统筹规划与引领下,全市建立12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20个劳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借助科技创新

赋能教育现代化发展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恩施市教育系统紧跟时代步伐,在春假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发挥教师的统筹和引领作用,为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助力学生成长。

安全保障是学生春假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恩施市教育局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开发“春假安全App”,可让家长实时查看活动安全指数。

在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的“峡谷探险”活动中,专业救援团队和无人机巡检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教师们积极参与到这些安全保障创新举措中,一方面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春假安全App”的使用方法,确保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活动安全情况;另一方面,与专业救援团队和无人机巡检人员密切配合,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全市92%的学校将春假活动与本地自然课程结合,开发了《恩施喀斯特地貌研学手册》《清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观察指南》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教师深入研究本地自然特色,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需求,精心编写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这些校本教材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还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探索的有力工具。在课堂上和春假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自然探索,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接收到生命体验的蜕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

各校还开设“春假阅读角”,推出“一本书的旅行”“阅读马拉松”等特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浸润式阅读。

活动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向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阅读过程中,利用线上交流平台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分享阅读心得;阅读后,鼓励学生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们借助科技创新带来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构筑起精神成长的高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素养。

丰富多彩的春假实践活动,是恩施市教育系统大胆而成功的探索。该市在传统文化传承、劳动实践育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力,推动教育理念革新和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恩施市将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恩施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说。